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,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,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、期望他、教育他。
  
 在古希腊神话里,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,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,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。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,感动了爱神阿降罗忒,于是,他给了雕像生命,皮格马利翁的美妙的幻想也就变成了现实。 
  
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,或者说,是隐喻性的,但现实中的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却经常发生。博尔赫斯在《论惠特曼》一文中写道:“一件虚假的事情可能本质上是真实的。”

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,学名称为“期望效应”。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充分解释、使它广泛应用的是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,因此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又称“罗森塔尔效应”。 
  
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做一项实验:他们声称要进行一个“未来发展趋势测验”,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“最有发展前途者”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的老师,告诉他们:该实验经过
多项严格的检测,实验报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,并嘱咐他们:要务必保密,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。

其实,他们却是撒了一个“权威性谎言”,因为名单上的学生——根本就是随机指定出来的! 
  
 8个月后,奇迹出现了,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,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,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。 
  
 显然,罗森塔尔的“权威性谎言”发生了作用,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,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;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,通过自己的情感、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,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,变得更加自尊、自爱、自信、自强,从而使各方面都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。 
  
 后来,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"罗森塔尔现象"。它表明: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,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,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、期望他、教育他。 
  
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发现,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。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,将对学生的学习、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。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,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。 
  心理学家用这种效应说明,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,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。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和热情,寄予热切的希望,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,应该肯定多于否定。 
  
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,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,人们通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幽默形象地说明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:“说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;说你不行,你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”

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,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,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。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“不良少年的标签,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,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“不良少年”,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……

“期望效应”在市场营销策划中,有极大的价值,可以灵活变通的运用于各个策划细节,但能否发挥到最大威力,关键要看策划师自身的功力和执行者的执行到位情况了。

本文来自:【杨一浩··策划咨询